中国电影的下一个药神,别光靠等着
圣诞一过,也就意味着2018年的余量所剩无几。
对于2018年的中国电影来说,有太多的事情发生:大起大落交替进行,阴晴圆缺轮番登场,身处其中的我们,也体味了太多的五味杂陈。
至此,我们将以不那么严谨的角度,带来2018年的系列盘点专题,严肃的、娱乐的,洋洋洒洒,谨以此纪念即将过去的2018。
今天是第一篇——
五味杂陈的中国电影2018
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@Noodles
天下的影虫,都从蛀蚀全世界的电影开始
关于电影,有太多要说的。因为这即将过去的2018,对于整个中国电影来说都已经注定是一个充满了“戏剧性”的特殊年份。
这一年,我们见证了年初春节档国产片的大爆发,单月(2月)票房破100亿,刷新记录。
2018内地电影票房榜前三
暑期档(暂以7、8月为计)再接再厉拿下130亿,赶超去年《战狼2》领军的同档期成绩;
全年20亿+的6部影片里,国产片占了5席,《红海行动》(36亿)与《唐人街探案2》(34亿)位列冠亚。
来自@电影票房
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国产片里跑出一匹匹黑马,年中的《我不是药神》成为现象级国民电影,影片素质与口碑导向越来越重要,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。
然而,谁也没想到,红红火火的上半年刚结束没多久,下半场就马上遭遇了寒流。
国庆期间,“277天,500亿”(中国影史最快纪录)的大字还历历在目,但漫长的三个月过后,却只多出了90多亿,反差确实有些大。
截止到圣诞节当天,中国电影市场的年度票房约为595亿,距离早前喊出的 600亿目标,一步之遥。
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
600亿的年度小目标虽然基本可以保住,但身在其中的人都知道它来得并不轻松。
除了下半年影片整体平淡缺乏重磅外,还有一层无法绕过的现实“阴霾”——
从5月份就引起舆论关注的演艺圈阴阳合同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,最终在年底发酵为影视业的疑虑与讨论。伴随而来的还有项目流产、资本撤出等令人不安的坏消息。
很多人此时讨论的,便不再是往年那些漂亮的年终数据,而是譬如“寒冬”这样的高频关键词。
更有人说2018年只是凛冬将至的前奏,2019年才将是最难的一年。
坐拥贺岁档的12月,月度票房仅略高于全年最低的9月
难,的确会难,寒冬,也确有冬意。
因为外部的环境是现实存在的,人人可感,这个时候焦虑也是难以避免的。
但与其焦虑于那暂时无法改变的客观现状、忧心于那已至或将至的变局,不如适时换个角度,把注意力转到两个方面,一个是人自身,一个是放在更长久的历史中去考量。
举我们熟悉的香港电影为例,9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电影就一度跌到冰点,全年的产量只剩得七、八十部,而那时距离每年两百多部的黄金期(1993年为顶峰)不过短短几年时间。
电影产量低、质量差,媒体报道里也处处弥漫着颓丧与迷茫。
但就像我们今年所谈的电影泡沫一样,香港电影在90年代中后期走入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,也是此前十年膨胀发展催生了太多泡沫与投机,在累积到一个节点后终于破裂,两者是有相似处的。